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与立陶宛——的关系正日益恶化。根据乌克兰媒体2025年8月3日的报道方道配资,爱沙尼亚已在连接纳尔瓦与俄罗斯伊万格罗德的大桥上修建防御工事。此举被视为明显的敌意信号,甚至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开战前的最后准备,仿佛第二个“乌克兰危机”正在形成。
对俄罗斯而言,波罗的海三国目前并非主要矛盾的核心方向,俄罗斯也并未阻止其加入北约。然而,这三国对俄的敌意却日益加剧,尤其是爱沙尼亚,近期一系列高调的反俄行动,已经让外界怀疑它是否正在复制乌克兰的道路。事实上,并非俄罗斯威胁了爱沙尼亚的安全,而是爱沙尼亚将“反俄”列为国家首要战略目标。
从地缘位置看,波罗的海三国几乎是俄罗斯的“后院”,而如今这片后院正要燃起战火。三国在反俄措施上毫不掩饰,出台的政策和行动甚至比大多数北约成员更为激进,却似乎忽略了一个现实——它们只是地缘政治中的小国,一旦大国对抗升级,很可能会沦为牺牲品。
展开剩余74%爱沙尼亚正在设防的大桥横跨纳尔瓦河,连接纳尔瓦与俄罗斯的伊万格罗德。在大桥的爱沙尼亚一侧,已能看到混凝土反坦克障碍、铁丝网、大型金属闸门方道配资,以及计划安装的可伸缩护栏。工程预计在2025年9月底完成,届时可随时彻底阻断车辆通行,仅保留人行道。此外,爱沙尼亚还计划在纳尔瓦建立一处新的军事基地,以加强前线防御。
事实上,爱沙尼亚早已在边境大规模建设防御设施,包括修筑反坦克壕沟,并在2025年预算中拨款440万欧元专门用于此类工事。到年底,计划建成28座掩体及多个设备与弹药储备仓库。未来四年的国防预算更是高达100亿欧元,其中三分之一将用于采购武器,四分之一补充弹药库存。这一投入与其2024年395亿欧元的GDP相比,堪称“重压之下仍穷兵黩武”。爱沙尼亚方面却坚持认为:“一切都在朝正确方向发展,这些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为应对潜在冲突,爱沙尼亚计划淘汰现役的CV-90步兵战车,原因是接近使用寿命,但替代型号仍未确定,预计需要三至四年才会选定。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为将旧型号战车援助乌克兰做铺垫。事实上,波罗的海三国一向争当反俄先锋,声称俄罗斯威胁其安全,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或许与历史有关——这些国家曾与俄罗斯同属一个政体,早在苏联解体初期就率先“分家”,如今担心俄罗斯“清算旧账”。
近年,三国不断强化“俄罗斯是敌人”的政治叙事,频繁指责俄军机在边境上空挑衅,试探其防空反应能力,并制造心理压力;又抱怨俄海军在波罗的海演习中切断其与北约舰艇的通信。但这些说法难以证实,有人甚至认为是三国故意渲染威胁感。此外,他们还指责俄方利用俄语媒体与社交平台在境内发动信息战,分化当地的俄罗斯族群,成为持续反俄行动的借口。
在军备建设方面,三国的国防开支早已超过北约设定的GDP 2%目标。爱沙尼亚引进新型防空导弹系统和侦察无人机,并组建快速反应旅;拉脱维亚采购多管火箭系统和远程反坦克导弹;立陶宛同样积极扩军备战。北约的身影无处不在——2025年5至6月期间,北约在该地区举行“捍卫者欧洲-2025”和“北部海岸”演习,并在三国驻有德国、法国等国部队。
在经济方面,三国对俄制裁同样不惜代价。爱沙尼亚将与俄罗斯相关的油轮列入港口禁运名单,导致燃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甚至连境内俄罗斯族群体也成为施压对象。然而,这些措施并未令俄罗斯退缩,相反,俄军在俄乌战场上仍节节推进。真正该担心的,也许并非俄罗斯,而是北约内部的稳定,而首当其冲感到威胁的,正是这三个小国。
俄乌冲突没有停息的迹象,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持续恶化。波罗的海三国将本国国土变成潜在的前线阵地,究竟是为了安全,还是为了迎合美国的战略需要?一旦局势全面升级方道配资,俄军真打过来,美军会立即驰援吗?这恐怕是一个无法轻易回答的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