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后银泰证券,关于“冬病夏治”的话题颇受关注。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召开的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之“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专题发布会上,专家们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不是所有病都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药疗法。冬病是指好发于冬季银泰证券,或者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是指在三伏天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借助自然的温和热起到温补阳气、散寒驱邪、增强人体正气的作用。
那么,哪些疾病适合在夏季进行调理呢?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介绍,第一,适用于阳虚、气虚体质人群,这类人群有以下几个特点:平素怕冷怕风、喜晒太阳、喜热饮,吃牛奶、冷饮后会有胃部不适或出现腹痛腹泻,平时常四肢发凉。第二,适用于有呼吸系统慢性病,但处于稳定期的人群。肺喜温而恶寒,肺系疾病的加重多与内寒有关,冬季外寒引动内寒,内外合邪,闭塞肺气就会导致疾病加重。如果在夏季阳气旺盛时或在稳定期及时给予补阳气、祛内寒,就能有效缓解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以及缩短病程。第三,适用于其他具有虚寒性质的疾病,比如说一些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肩周炎、慢性腹泻,这类疾病也适宜冬病夏治。关于冬病夏治,常见的有三伏贴、艾灸、食疗等方法,但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选取。
三伏贴要因人辨证开穴贴敷银泰证券
三伏贴是很受欢迎的一种疗法。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介绍,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农历气候规律,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10天,共30天,有的年份中伏为20天,共40天。
今年三伏贴时间是7月20日到8月18日。伏贴时间分为三伏,初伏从7月20日到29日,中伏为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到18日。最佳时间窗口为每伏的前三天内任选一天,时间弹性较大,最好每一个伏贴间隔10天。三伏贴是将刺激性较强的辛温走窜的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生姜汁等碾磨调成膏状,制成小药饼,直接贴于特定穴位上,利用药物对皮肤穴位的自然刺激,达到类似灸疗的效果。一般成人贴敷6~8小时,儿童2小时左右,以皮肤感觉耐受为度。每年三伏贴各贴一次,连续3年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三伏贴一定要因人辨证开穴,再进行贴敷。
出现不良反应需对症处理
贴敷以后皮肤出现不良反应如何处置?张洪春介绍,局部的皮肤可以出现轻微的发红、灼热或者瘙痒,程度比较轻微,而且可以耐受,这属于药物刺激穴位的正常反应,通常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取下贴敷以后,数小时就能够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应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一是皮肤的灼热疼痛比较明显,应该立刻取下药贴,待局部症状消失后再行贴敷。二是贴敷后皮肤出现了红肿、水疱,这时要换一些宽松、柔软的衣服,避免摩擦和挠抓水疱,防止水疱破损。如果水疱破损,应到医院处理。三是贴敷后皮肤灼热、瘙痒、疼痛难以忍受,或已经出现了大片的红斑和水疱,甚至出现了破溃化脓,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就诊,由医生酌情处理。贴敷以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是很高,临床上经过恰当处理患者很快能够恢复。
记者 银泰证券
优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